因为无知,所以才骂许倬云
8月13日上午,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,称许倬云先生为“知名历史学家”,并强调,许倬云先生具有民族情怀,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、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为荣;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文化,“两岸的文化血脉无法割裂”,反对“文化台独”。他表达希望看到“九州同”的统一期盼
8月13日上午,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,称许倬云先生为“知名历史学家”,并强调,许倬云先生具有民族情怀,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、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为荣;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文化,“两岸的文化血脉无法割裂”,反对“文化台独”。他表达希望看到“九州同”的统一期盼
理由有三:一是残缺之身孤身在外,母亲不放心;二是他对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有承诺,要回来;三呢,当初留学美国,是台大钱思亮校长费劲周折帮他争取来的,他欠钱校长的情。
许倬云8月4号在美国去世。享年95岁。消息从澎湃新闻传出。厦门鼓浪屿是他出生地。1930年9月生人。
作为学贯中西的史学界泰斗,许倬云一生著作等身,曾先后执教于台湾、美国和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,晚年接受许知远视频节目《十三邀》采访,许多观点在青年群体中影响深远。
七岁前爬着走,八岁后拄凳子挪,许倬云这辈子跟“难”字杠上了。1937年日军轰炸厦门,七岁的他攥着父亲给的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在尸横遍野的码头看人挤人逃命——没人抢座位,老弱妇孺先上船,船工把最后一块木板让给孕妇。这画面他记了八十多年:“那时候我就知道,中国不会
8月4日,一个身高仅1.4米的老人——95岁的许倬云,在美国悄然离世。
在中华近现代的知识谱系中,许倬云从不张扬,却一直站在时间的背风处,为历史说话,为人民立传。他以一介布衣之身,穿越学术、时代、伤痛与战争,最终定格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史学家之一。
8月4日,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,享年95岁。这位生于1930年的老人一生历经颠沛流离,却以独树一帜的“大历史观”闻名于世,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、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,其学术成就与人生智慧影响深远。
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逝世,享年95岁。这位一生“打通历史与现实”的学界泰斗,用思想和著作,为中国人搭建起理解文明的桥梁。他留下的学术突破、大众启蒙、精神指引,值得我们反复咀嚼——
8月4日,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离世,享年95岁。这位出生在厦门鼓浪屿、成长轨迹跨越海峡两岸的史学大家,学贯中西,影响深远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仍然不遗余力地将一生经验和所思所感分享给年轻一代,希望在专业领域之外作出贡献。
2025 年 8 月 4 日,华语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溘然长逝,享年 95 岁。这位一生与拐杖相伴,却以深邃的史学眼光丈量古今、洞察文明的学者,用其毕生的学术实践与思想成果,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他的离去,是史学界的重大损
8月4日,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离世,享年95岁。这位出生在厦门鼓浪屿、成长轨迹跨越海峡两岸的史学大家,学贯中西,影响深远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仍然不遗余力地将一生经验和所思所感分享给年轻一代,希望在专业领域之外作出贡献。
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,享年95岁。 许倬云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,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,历史学家。许倬云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、系主任;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、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、杜克大学讲座教授、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
2025年8月4日清晨,95岁的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安详离世。消息传来,全球华人学界为之悲恸。就在11天前,这位仅凭两根手指仍在坚持写作的老人,更新了最后一条微博。而他毕生最大的遗憾,是陆游那句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。
据九派新闻:2025年8月4日,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美国匹兹堡去世,享年95岁。
2024 年 8 月 4 日,一则噩耗传来,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与世长辞,享年 95 岁 。消息一经发布,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哀悼,无数人沉浸在悲痛之中,缅怀这位在史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。他的离去,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界的重大损失,就
世人多道他是知名音乐人王力宏的亲舅公、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授业恩师。但鲜有人知的是,这位极具声望的史学大家自幼残疾,一生都在以惊人毅力与卓绝智慧攀登学术高峰。
提 要 中国史学典籍的译介与传播需双管齐下,既要讲广度,又要讲深度。现阶段,中国史学典籍若要“走出去”,可以针对西方的广大读者采用多种译介方式,积极拓展对外出版渠道,加强读者接受效果,努力打造对外传播的多个途径,注意营造对外传播的系统性氛围;若让中国史学典籍“
1873年,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。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,5岁时便开始诵读四书五经,9岁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字文 。12岁,他顺利考中秀才,15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,年纪轻轻就已在学术之路上崭露头角,被人赞誉为“神童” 。这般早慧,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
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历史研究成果应惠及更多民众。如何让历史研究更好走向大众、服务社会?2025年6月6日,《学习时报》第8版刊发《历史研究要走向大众》一文,针对史学普及与传播中的问题,提出专业历史研究者不能缺位,必须通过聚焦时代问题开展历史研究、创新史学话